188金宝博,金宝博,188金宝博体育,188金宝博官方网站,188金宝博app下载,金宝博体育,金宝博网站,金宝博链接,188金宝博网址,188金宝博黑款,金宝博入口,金宝博登录,体育投注,足球投注
一是结婚登记对数不断创新低。2024年结婚对数创近47年来的新低,2025年上半年同比增加11万对。2013-2024年,我国结婚登记对数从1346.9万对的历史高点持续下滑至610.6万对,降幅54.7%。2023年结婚登记对数768.2万对,同比增长12.4%,主因疫情后补偿性结婚需求释放。根据民政部数据,2024年全国结婚登记610.6万对,同比减少157.6万对,说明补偿性需求已经结束,创下了1978年以来全国结婚登记对数的新低。2025年上半年全国结婚登记353.9万对,同比增加10.9万对。2013-2023年粗结婚率从9.9‰降至5.4‰,2024年降至4.3‰。
二是“晚婚”现象突出,初婚人数减少,25-29岁代替20-24岁人群成为结婚主力,高年龄层段(40岁以上)结婚登记占比大幅上升。2013-2023年,内地居民初婚登记人数从2386万的高点降至1194万人;再婚人数先升后降,2019年达到455.9万人峰值后降至2023年的342.5万人。2005-2024年,20-24岁结婚登记人数(含再婚)占比从47.0%降至13.4%,25-29岁从34.3%升至35.1%,30-34岁、35-39岁、40岁以上结婚登记人数占比分别从9.9%、4.9%、3.9%增至21.4%、11.4%和18.7%。
三是离婚冷静期制度调整短期效果消退,离婚对数连续两年回升。1978-2022年,我国离婚登记对数(民政部门口径)先升后降,从1978年的17.0万对升至2019年404.7万对的峰值,此后大幅下降至2022年的210.0万对,主因实施了离婚冷静期政策。2024年,离婚登记对数262.2万人,同比增加2.8万对,法院判决、调解离婚89.1万对。粗离婚率从0.2‰攀升至2019年的3.4‰,2022年下滑至2.0‰、2024年小幅升至2.5‰。2025年上半年离婚登记133.1万对,同比增加5.7万对。
四是未婚比例增加,未婚同居率提升,且男性未婚比例远高于女性。中国同适婚年龄段的未婚比例存在严重的性别差异。2023年,中国30-34岁男性未婚比例为26.8%,女性未婚比例仅为12.1%,分别较2019年升高了8.6、3.4个百分点。根据2018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,出生队列为1980-1984年男性的未婚同居率为33.33%,女性为26.79%;出生队列为1985-1989年男性的未婚同居率为37.99%,女性为33.13%。根据2016年CFPS数据,出生队列为1970-1979年的人口婚前生育占比为5.9%,未婚生育占比为0.3%;出生队列为1980-1989年的人口婚前生育占比为6.1%,未婚生育占比为1.2%。
受教育时间增加、教育年限延长推迟就业平均年龄,进而推迟结婚平均年龄。近年来,我国基础教育及高等教育水平随经济发展大幅提高。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,2004-2023年博士在校学生数16.6万人增至61.2万人,硕士在校学生数从65.4万人增至327.0万人。15岁及以上文盲人口比例从1999年的15.8%下降至2023年的3.4%。伴随受教育年限的增长,适婚人口结婚年龄明显推迟。七普数据显示,中国女性的平均初婚年龄从1990年的22.0岁上升到2020年的28.0岁;男性同期从24.1岁上升到29.4岁。
新一代年轻人追求独立自由与高品质生活,对婚姻持开放态度;尤其是女性自我独立的实现与自我意识的觉醒。经济发展和受教育水平提高给女性提供了更多就业机会,社会地位上升。女性不再只作为“家庭主妇”,而是进入职场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。1997-2022年,专科及以上学历人口中,女性占比从37.2%大幅提高至48.1%。2023年,高等教育在校生中女生为2948.9万人,占在校生的49.9%。女性在高等教育群体中逐渐接近男性。高学历女性往往偏好不低于自身条件的男性,加大婚姻市场匹配难度,单身女性规模快速上升。
结婚成本高,城市高房价和农村高彩礼。核心城市房价收入比持续提升,年轻人面临“买婚房”、“还房贷”双重压力。1998年房改以来,房价经过几轮快速上涨,导致年轻人购置婚房首付、婚后还贷成本明显提高。2010-2025年,百城样本住宅均价从9314元/平上涨至16711元/平。2004-2024年中国个人购房贷款余额从1.6万亿元增至37.7万亿元,增长22.6倍。2010-2024年,一线。此外,在部分农村地区,天价彩礼导致很多男青年结不起婚。并且,越是偏远、经济不发达的地方,彩礼要得越高,让很多农村贫困家庭不堪重负。
生育养育教育成本高,抑制组建家庭意愿。住房、教育、医疗等直接成本高是抑制生育行为的“三座大山”,“四二一”结构的家庭养老负担重、挤压生育,女性劳动参与率较高但就业权益保障不够,导致机会成本高。根据育娲人口发布的《中国生育成本报告》,在统计的14个国家中,全国家庭0-17岁孩子的养育成本平均为48.5万元;0岁至大学本科毕业的养育成本平均为62.7万元。如果把一个孩子抚养到刚年满18岁所花的成本相对于人均GDP的倍数进行国际对比,澳大利亚是2.08倍,法国是2.24倍,瑞典是2.91倍,德国是3.64倍,美国是4.11倍,日本是4.26倍,中国是6.9倍,几乎是全球最高的。
适婚年龄人数减少且仍处下降阶段。根据人口普查数据,2010-2020年,15-35岁青年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从33.5%下降到27.2%。根据七普数据,我国80后、90后、00后在2020年的存活人口分别为2.14亿、1.78亿和1.55亿,整体呈不断下降趋势。当前结婚年龄主力25-29岁人口大幅下滑,对结婚对数产生负面影响。根据育娲人口《中国人口预测报告》“中方案”,20-40岁人口仍处减少阶段,2024-2044年下降16.8%。
晚婚导致晚育现象加剧,初育年龄每推迟一个月,总和生育率下降8%左右。“婚都不结了,怎么生孩子”。当前,中国绝大部分是婚内生育,非婚生育占比较低,所以结婚数量的减少直接影响生育水平。1990-2020年男性平均初婚年龄从23.6岁推迟至29.4岁,女性平均初婚年龄从22.0岁推迟到28岁;其中,女性、男性平均初婚年龄分别在1996、1998年超过晚婚年龄(女23岁、男25岁)。1990-2020年女性平均初育年龄从24.1岁推迟至27.9岁,平均生育年龄(所有孩次)从24.8岁推迟至29.7岁。并且,1990-2020年30岁及以上高龄产妇的生育一孩数占比从4.6%增至近29.8%,生育子女数占比14.0%增至45.4%。从2020年人口普查数据看,生育一孩、二孩、三孩及以上的平均年龄分别为27.5、30.3、31.6岁。2024年总和生育率仅1左右,不足更替水平的一半。
晚婚晚育、不婚问题加重少子老龄化,进而加重养老负担,拖累国家财政、制约经济活力。2013-2023年中国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入算术平均增速19.3%,而支出算术平均增速约为22.3%。2011-2023年中国城乡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入算术平均增速13.6%,而支出算术平均增速约为17.1%。养老保险基金累计结余可支付时间自2012年见顶后逐年下滑,从18.5个月逐渐下降至2023年的11.9个月,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区域差异较大大,2023年有14省养老金入不敷出。其中,黑龙江、辽宁、吉林下拨金额829.3、844.3、218.7亿元,占总下拨规模的77.5%。
单身经济盛行,单身人群普遍储蓄低,追求高品质、高质量、高消费的生活,助推新消费模式、以及促进文娱、宠物消费。单身人群具有偏好便利性消费;尼尔森的《中国单身经济报告》显示,42%的单身消费者为悦己而消费,远高于非单身消费者(27%)。此外,单身人群呈现年轻化、高学历化特点,注重自我投资。关于对未来一年的时间规划方面,22%的单身消费者期望去读书,18%的单身消费者希望学习新技能,17%的单身消费者希望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,均高于非单身消费者的13%、11%和14%。尼尔森数据显示,单身群体注重感情寄托,在宠物消费占比高于非单身消费者,未婚人群占比达57%。
加快构建生育支持体系,大力鼓励生育。一是实行差异化的个税抵扣及现金补贴、购房补贴等政策,覆盖从怀孕保健到18岁或学历教育结束。二是加大托育服务供给,并对隔代照料发放补贴。三是进一步完善女性就业权益保障,并对企业实行生育税收优惠,加快构建生育成本在国家、企业、家庭之间合理有效的分担机制。四是加大教育医疗投入,给予有孩家庭购房补贴,降低抚养直接成本。五是加强保障非婚生育的平等权利。六是建立男女平等、生育友好的社会支持系统,比如男女平等的育产假等。七是完善辅助生殖顶层设计、辅助生殖纳入社保、给有需求家庭定向发放辅助生育补贴券。八是保障单身女性生育权。
进一步加大生育补贴力度,切实减轻家庭养育孩子负担。国家层面发放生育补贴的方式开启内需复苏计划,发放群体可以向有抚养老人、孩子的家庭倾斜,由于这部分家庭存在较大的育儿、养老支出需求,可以补贴的储蓄漏出率,同时,可以切实降低这部分家庭生育养育成本。长期看,新增人口会增加对汽车、房屋、电器、旅游等产品和服务的需求,支持相关产业的发展、增加就业机会。对于生育补贴的方案,目前国家层面是三岁以下每孩每年3600元,后续可提升补贴额度,可以按照孩子数量针对家庭发放,给有孩家庭每月1000-3000元。按此计算,大约需要提供1-3万亿左右的补贴。